市场的“神助攻”
作为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技术,中国CPU到21世纪才有所起色,确实看上去有些晚了。
自主可控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“两弹一星”相提并论,而后者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“突围”成功。
我国的CPU产业起步晚,还走了不少弯路。经历了“造不如买、买不如租”的阶段,后来用市场换技术,希望通过合资企业换来核心技术,接着又直接购买国外高科技企业。这些尝试都失败了,没有真正为自主CPU带来曙光。
从创始之初就坚持自主研发,发展核心技术。早期产品研制成功以后,就投入到了一些行业市场,行业市场的应用促进龙芯改进升级,带动了产品的迭代发展,随着产品不断的完善,未来会在商业市场打开局面。
这些行业市场的率先使用,帮助CPU在使用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问题,包括功能的完善、性能的提升等等。在满足单一场景使用需求后,CPU继续在行业市场扩大应用,继而在更复杂的场景、更大规模中投入使用。
在资本领域也另辟蹊径:资本接力棒从中央政府传到地方政府,再传到社会资本。